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

介面恥辱堂 - QuickTime 4.0 Player

根據 Isys Information Architects

1999 年,Apple 在釋出的新版 QuickTime 4.0 播放器上為顯示其力求改進,對介面做了全新設計,這個改變幾乎可說是無視 Apple 長久以來所建立的標準、一次標新立異的革命。然而這改變,卻也令過去以易用性取勝的 Apple 在介面設計的恥辱堂中佔有一席。



第一眼看到 QuickTime 4.0,你一定不敢相信,為何 Apple 這家可謂介面設計龍頭老大的公司,竟會毅然擯棄自己 20 年來的研究成果。他們移除了幾乎所有那些能夠最為直接給予使用者如何使用一套 GUI 的線索,諸如視窗邊框、標題欄、視窗控制按鈕、狀態欄等等,統統不見了。也許設計師覺得這樣挺滿意,但事實上,結果使用者被置於一個無法辨認哪些元件為可控制、哪些為特定情況下可控制、哪些已被激活、控制會發生什麼結果、基本功能要如何實現的混亂狀態。



QuickTime 4.0 的介面被設計成像是一個真實世界的、物理的播放器。設計師可能以為,把現實的法則搬進數位世界,使用者會沿用現實的經驗,因此認為它「好用」,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:第一,普通電腦使用者並不會把已有的知識套用到螢幕互動上;第二,受制於物理法則的軟體會變成一個無用之物。

發生在這版本播放器上的這類致命錯誤不只一個。例如要用一個可轉動的虛擬齒輪來控制音量,你可以想像使用者在螢幕上用滑鼠拉扯這齒輪有多痛苦,他們竟然硬是要用「滾動」方式去控制一個線性的變量,實在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。再者,如果是沒有使用過物理裝置的使用者(我們假設使用者只會用電腦),根本無從知道齒輪要怎麼用。這個體驗最失敗的一點在於,它期望使用者從別的什麼裝置去學習到用法,然後套用到這裡。



其次是它的配色方案,灰色本身沒有什麼問題,但設計師沒有套用合適的層次到不同的控制擎上,放眼望去難以分辨所有能按、不能按的東西,甚至左下角的灰色蘋果 LOGO 都變成一個礙眼的存在,讓介面更為混亂。





再如,QuickTime 4.0 媒體櫃居然是以「抽屜」的方式,從控制面板下方打開。一開始你可能以為這是什麼別具一格的設計,然後很快就會察覺這設計彆扭在哪:受制於空間。如果播放器緊貼著螢幕下方呢?如果我有很多媒體檔案呢?為了打開媒體櫃,我不得不將播放器本身挪來挪去,更不用提媒體櫃內部的陳列方式更是一場災難:沒有標題、只有縮圖,音訊縮圖毫無意義、視訊還天殺地只截取前幾 frame(也就是全部一片黑!)。使用者只能根據記憶檔案的位置來選擇要打開的檔案,而且這招其實無法解決問題,因為一旦播放器的大小被改變,縮圖陳列方式也會改變,檔案的位置跟著改變。

更多的播放器按鈕呢?他們被塞在另一層抽屜裡,控制按鈕被分為三組,每組下方又跟著不同的調節按鈕:balance、bass、treble。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東西也是通過抽屜來打開,也就是媒體訊息--本來不應該隱藏起來的東西。



上述的三層抽屜分別通過下方的可拖拽區域、右下角的第一個圓形按鈕、右下角的第二個圓形按鈕打開。很奇怪的是:1)這三組毫無關聯的東西被收在緊緊相連的位置;2)其中一個的啓動按鈕位置和另外兩個有落差。設計者似乎全不擔心使用者會不知道怎麼找到它們。



最後,來看看用以整理媒體櫃的 listbox。它標題說是 Organize Favorites,但是連排序都做不到;它不能多選,如果想要刪除檔案,就只能選一個、按一次 Delete 按鈕慢慢來⋯⋯(即使是在 1999 年,多選物件並不算是奢侈的功能);第三,它也不提供新增的功能,這個 Organize Favorites 原來只有單個刪除和改名的功能?我要去哪裡做其他操作?介面沒有提供任何線索。

已經不能用犯錯來形容了,這整個設計簡直可笑。我們會說一些東西難上手、不好學,難用則是另外一回事,你怎麼用都不會覺得它 make sense,甚至在第一次用時,即使沒有理論依據,你就該發現:它不僅不符合你的習慣,你想適應也適應不了,它沒有從你的角度出發去設計,與其浪費時間和它搏鬥,不如快點找個替代品。滿足這點的 QuickTime 4.0 當之無愧能夠登上介面恥辱堂。